首页>>首页信息>>全国卫生工作概况
实施有效防控策略 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
日期:2011-11-11    文章来源:365bet官网888

  7月26日世界银行在京发布的一份题为《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由世行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行2008年-2010年开展的评估结果合作撰写的。报告列举证据说明了中国慢性病急剧增加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并提出了一系列遏制和预防慢性病流行的策略。

  一、报告主要内容

  我国40岁以上慢病患者将剧增 慢病“后备力量”多达5.8亿人

  报告称,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负担在国家疾病总负担中所占比重为68.6%。

  报告估计,2010年,我国慢病患者人数达7956万余人,这一数字在2030年将达到1.8亿余人;2010年,至少有一种与慢病有关危险因素的人数约为5.8亿,在这些慢病“后备力量”中,70%-80%是65岁以下人口。

  报告认为,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40岁以上中国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肺癌的人数,在未来20年将可能增加到现在的2倍甚至3倍。报告称,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上述4种疾病中患者人数最多的群体,而肺癌患者将增加5倍。到203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同时,慢性病不仅将会加剧预期的劳动力短缺,还会危及人力资本的质量,因为目前50%以上的慢性病负担发生在经济活跃人口(年龄在15至64岁的人口)。

  报告还指出,中国慢病死亡率高于20国集团的主要成员。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法国的4倍-6倍,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的2倍-3倍,慢阻肺死亡率是日本的30倍左右。

  未来10年积极干预可使中国慢病负担减半

  报告中称,中国50%-65%的慢病负担是可以避免的。报告估计,在2010年-2040年的30年里,如果每年能够将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报告指出,导致中国慢病呈上升趋势的因素包括男性吸烟率高,摄入高脂、高盐的快餐食品,含糖软饮料增多,城市居民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率攀升等。报告认为,未来10年对于中国防控慢性病流行是一个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只要减少和消除了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健康风险,健康状况改善在一年或数年内就能见成效,而并非人们所通常认为的需要数十年。

  报告举例说,若年人均投入0.04元实施控烟干预,可避免100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若年人均投入增加到0.07元实施控烟干预加控制酗酒干预,可额外避免4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

  健康人口对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报告警告说,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些疾病负担势必会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报告指出,劳动力人口健康欠佳和老年人口长期患病势必会增加未来出现经济发展减速的几率,并对社会构成显著的挑战。

  报告的结论认为,更加健康、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人口,对于中国在中长期内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将探索建立慢性病国际化防控体系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大量慢性病患者的出现,无形中占用了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我国将致力于防治慢性病的国际化合作。

  --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大量摄入,谷类食物食用比例相对减少,加之锻炼身体的时间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慢性病的防治占我国医疗费用的80%,死亡人口中有80%死于慢性病。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0%,全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2.6亿。在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病例1000万。我国慢性病在死因构成中已超过80%,每年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已达300万,心脏病每年直接导致55万人死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我国每年主要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300亿元。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中,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 

  慢性病对劳动力人口的威胁尤其应引起重视。心血管病死亡年龄构成中,45-64岁年龄段的人口已经占到21%,而在心血管患病年龄构成中这个年龄段的比例达55%。全国第三次全死因回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75.4%的居民死于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慢性病高额的医疗费用和高致残率,正在对群众的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不良生活习惯是慢性病发病率高主因

  吸烟、过量饮酒、运动量少、肥胖等等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没有很好解决,是导致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现有近2亿高血压患者,每年还要增加700万人;吸烟人数达3.5亿,还有5亿人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同时,体重超重率、肥胖率比10年前分别增加39%和97%,均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我国慢性病低龄化和潜在增加的趋势堪忧,且城乡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知识,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更令人忧虑的是,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导致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加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人群中常见病的比例增加,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肺癌等慢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提高。

  --慢性病防治需要国际化合作

  慢性病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健康问题,而是一个影响经济、人口等的社会问题。慢性病的防治应该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临床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而致力于慢性病防治的国际化合作将是一个重要选择。

  事实上,许多国家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荷兰扩建自行车道、纽约下了“限盐令”、德国限制儿童节目时段食品广告、墨西哥校园禁售垃圾食品,等等。  

  1998年美国癌症死亡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下降。2001-2006年男性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女性平均每年下降1.5%。这都归因于美国一系列预防措施的实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控烟、预防病毒感染、控制肥胖、限制酒精摄入等。 

  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的不平衡,卫生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卫生工作者的数量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基础卫生设施缺乏,投资不能满足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

  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医疗卫生专家建议:

  首先,履行政府职责,把慢性病防控与传染病防控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发动和开展健康示范社区、企业、学校创建活动。提高居民学习健康知识和投资健康的积极性,推进创建健康城市。

  其次,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前移经费投入关口,改变经费多用于晚期治疗的投入模式。尽早实施效果显著、符合成本效益的国家重大行动计划,遏制当前慢性病快速增长的态势,如高血压控制计划、烟草控制与无烟环境计划、合理膳食与体重控制计划、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癌症早诊早治与重点人群筛查计划;建立人群健康体检制度,开展高危人群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我国慢性病防范的关键之一是强化国际防范能力建设。今后我国将致力于慢性病防治的全球化合作,通过建立国际化的慢性病防控体系,降低慢性病发病率,以提高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402450045号
北京东华万兴软件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